八一特辑 | 岁月流转,初心如磐
岁月流转,初心如磐
回望马关边检的奋斗足迹
一代代戍边人用青春与热血
在祖国西南边陲
镌刻下忠诚的印记
从橄榄绿到藏青蓝
从边防战士到移民管理警察
他们在漫长的边境线上
在平凡的岗位上
用坚守诠释责任
用传承赓续使命
今天,让我们聆听
他们在时光流转中
不变的信念与温情

2006年,黄永鹏从云南师范大学毕业后加入云南公安边防总队,开启了戍边生涯。19年间,他经历了诸多变化:一身橄榄绿军装变为了藏青蓝警服,“金厂边防工作站”变为“马关边检站金厂分站”,青丝变成了白发。但不变的是:守卫的地方仍然是“金厂”,“镇守边关,视死如归”仍然是我不变的誓言。
2006年,黄永鹏身着橄榄绿初到金厂
岁月变迁,体制、制服更迭,容颜老去,但为国戍边的忠诚与使命始终如一。亏欠家人陪伴,却无悔守护边境。他愿作黑暗中的利剑、边境上的坚盾,以生命守护家国安宁,今夜如此,夜夜皆然。
2025年,黄永鹏在金厂分站

2015年,马关边防检查站挂牌成立。怀揣着对边疆的向往和对橄榄绿的憧憬,茅建明踏上了这片土地,成为一名光荣的戍边战士。在茅坪执勤点,茅建明与战友们在小小的验证室外查验车辆、人员,夜晚则潜伏于“牛道”旁,打击走私、防范偷渡,全力维护边境的安宁。
2017年,茅建明在都龙口岸
2019年,单位转隶为马关出入境边防检查站。面对可能改变人生轨迹的抉择,茅建明也曾有过彷徨,但最终,对这片热土的热爱让茅建明选择了留下。今年,是茅建明戍守边关的第十年,也是他与马关边检共同成长的十年。十年间,他亲历体制变革、岁月更迭、成家立业,唯一不变的是,每当漫步在静谧的街道,感受边关的祥和,内心的信念便愈发坚定。
2025年,茅建明继续戍守边关

2017年,刘崇江初到小坝子边境检查站,单位前辈便带他去小坝子镇敬老院“认亲”。刚穿上军装的刘崇江尚不解其深意,但每逢休息,去为老人量血压、打扫卫生、送医送药,刘崇江也逐渐与老人们亲近起来。同年,在小坝子镇党委政府支持下,在街道中心检查室旁建起“爱心小屋”,并积极通过微信朋友圈、微博等平台宣传,广泛发动亲友、战友及社会各界爱心人士,为辖区困难群众募集闲置衣物、鞋子、被褥、书包等物资,获得了热烈的响应和支持。每逢周三赶集日,刘崇江与同事们便在“爱心小屋”前搭起临时发放点,将温暖送到乡亲们手中。
2017年,刘崇江初到小坝子镇敬老院
2017年,刘崇江与同事为当地群众募捐
岁月流转,小坝子边境检查站变成了小坝子分站,那身橄榄绿也换成了藏青蓝。去年,因工作调动刘崇江离开了那里,但小坝子镇敬老院里,战友们的身影依然忙碌,“爱心小屋”也依然传递着温暖,持续“营业”。
2025年,小坝子分站“爱心小屋”为群众送温暖

黄斯祺的父亲曾是一名边防武警,在原都龙边防工作站工作,而这里正是马关边检站的前身。小时候,父亲总是忙于工作,很少有时间回家。他奔波在边境线上,为守护国家的安全与稳定奉献着自己的力量。黄斯祺渴望父亲的陪伴,可他的时间大多被繁重的工作任务所占据。与父亲团聚成了我少年时的一种奢望。
年幼的黄斯祺并不清楚,还有许多人像父亲一样,背井离乡,默默守护在边境线上。但黄斯祺深知,每到寒暑假,母亲都会带着我坐上中巴车,从马关县城出发,穿越那条尘土飞扬、蜿蜒曲折的道路,前往边境与父亲团聚。部队的号角声,在黄斯祺的童年记忆里久久回荡。他尤其爱看父亲身着军装的模样,那身橄榄绿在黄斯祺眼中无比帅气、英武,也在心底悄然埋下了一颗向往的种子。
黄斯祺幼时与父亲的合影
二十年后的今天,黄斯祺成了马关边检站的一员。当第一次穿上警服回家时,父亲眼中满是骄傲与自豪。父亲穿上了自己珍藏多年的军装,合影留念,并感慨地说道:“虽然衣服的颜色不一样,但我们都在做同一件事。”
父亲的那身军装,依然是黄斯祺年少记忆中的橄榄绿,它承载着父亲的青春岁月,缺席了孩子的童年时光,却照亮了孩子前行的道路,引领走上了戍边这条意义非凡的道路。
黄斯祺长大后与父亲的合影
体制在变
制服在变
容颜在变
唯有为国守边的赤诚与担当
穿越时光、历久弥坚
值此建军节之际
向所有曾经身着“橄榄绿”
如今身着“藏青蓝”的戍边人
致以最崇高的敬意
祝最可爱的人
节日快乐!
通讯员:刘再吉
编辑:廖珊珊
责编:王开敏
审核:董高杰
新闻热线:0876——71332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