一口油炸糖果 藏着乡土里的甜蜜滋味

浏览量

在马关县仁和镇的老街尽头

总有一缕香气萦绕——

甜香与油香交织着升腾

这是当地特色小吃

“油炸糖果”在热锅中翻滚的味道

作为流传数十年的传统美食

它不仅是街坊邻里茶余饭后的解馋小食

更藏着代代相传的童年记忆与乡土情怀


图片

DSC06731.JPG


清晨的仁和镇刚苏醒,70多岁的何选慧已和儿子在屋里忙活起来。母子俩配合着揉面,手掌反复按压间,雪白的面团渐渐变得柔软筋道。这位曾是老街有名的“糖果能手”,早年从农村搬到镇上,便跟着邻里学做糖果营生。


刘再俊.JPG

DSC06736.JPG


“搬到仁和街来就是因为没有土地,也没别的活计,所以就做糖果去卖。”何选慧边揉面边念叨,“卖久了之后,大家都喜欢吃,这糖果也就成了街坊们的一份牵挂。”一炸就是几十年,她的糖果成了赶街人必买的“标配”。如今虽因腰椎不适歇了手,但手艺传给了儿子,那口老味道丝毫未变。 

何选慧说:“搬到仁和街来也没有其做的,就做糖果卖,卖久了大家都喜欢吃,糖果也就成为了一份美食,现在老了就传给孩子做。 糖果是我们仁和街的美食,要一代代传下去,让人人都能吃到。”


搓糖果.JPG


老街深处,刘再俊的糖果摊前顾客络绎不绝。他正麻利地搓着面团,手掌翻飞间,雪白的面坯被搓成均匀的长条。这个摊点已支了八年,手艺传自做了19年糖果的母亲。面团的软硬度、油温的掌控、糖量的多少,他都循着老规矩来,用他的话说:“差一分火候,味道就变了。”

刘再俊说道:“我的母亲卖糖果卖了19年,我们接手过来也已经卖了8年了,虽然说赚不了什么大钱 ,但还是可以养家糊口,既然有人喜欢吃,我们还是希望能够把它一直做下去。”


谢瑞丽.png


老街的烟火气里,藏着商户间的暖心默契。与刘再俊的糖果摊相邻的,是谢瑞丽的炸串摊。两家做了多年街坊,深知顾客的心意——不少人既想尝尝酥脆的糖果,又惦记着香嫩的炸串。为了让大家少跑一趟,他们商量着“搭伙”经营,轮流包揽两样吃食,每周轮换一次。这样一来,无论哪天来老街,食客都能如愿吃到想吃的味道,摊前的笑声也格外热闹,有时她们还没相互帮忙搓糖果。 

摊贩谢瑞丽介绍说:“我以前是在这里卖炸串,他家卖糖果,有些时候一旦哪家有事不能来卖,顾客来,想两样都吃就不能吃到,我们商量了一下,两家两样都卖,一个卖一个星期,这样顾客来就想吃什么都能吃到。”


DSC06727.JPG

夏宗容.JPG


这让人牵挂的“老味道”,并非西式甜点,而是仁和镇独有的传统油炸米食:选用当季新收的糯米,浸泡后磨成细腻米面,加入适量水揉成面团,手工搓成长条、盘成螺旋状后入热油,再撒入适量红糖慢慢翻搅,直至炸得金黄酥脆。捞出沥油后趁热咬上一口,外酥里软,米香混着糖的清甜在口中弥漫,甜而不腻,正是无数仁和人从小吃到大的“心头好”。  

顾客夏宗容表示:“仁和的糖果非常出名,是我从小吃到大的,吃着又香又甜却不腻人,每次路过这里都要来买一次才回去。”


DSC04884.JPG


一颗小小的油炸糖果

裹着糯米的质朴、红糖的清甜

更包着仁和人对生活的热爱与坚守

从农家灶台到老街小摊

从母亲的手艺到儿女的接力

从商户间的默契互助到食客的念念不舍

这缕香甜跨越时光

不仅滋养着代代仁和人的味蕾

更成了小镇烟火里最动人的传承故事


END

QQ截图20231010093312.png

记者:记者:谭倩  程攀 (夏宗容 杨盛粲  实习 )
通讯员:王晰  

编辑:杨耘

责编:王开敏

审核:董高杰

新闻热线:0876——71332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