边关“汛”影丨台风夜逆行者:基层党员龙发江舍家护民 筑牢地质灾害“红色防线”

浏览量

在马关县木厂镇堡堡寨村,有这样一位基层共产党员,他用十五年如一日的坚守,践行着“为人民服务”的初心使命他就是堡堡寨村党总支书记、村委会主任龙发江。面对台风暴雨和地质灾害威胁,他舍小家顾大家,带领村干部筑起群众生命安全的“红色防线”,成为暴雨中守护家园的“逆行者”。

风雨中的“守夜人”

:争分夺秒转移群众






图片
图片
图片


2005年9月,受台风“桦加沙”“博罗依”叠加影响,堡堡寨村下寨村小组遭遇强降雨,发生道路塌方险情,伴随山体滑坡隐患。作为村党总支书记,龙发江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,连夜组织村干部挨家挨户敲门,将居住在家中的全体村民转移至村委会运动场,组织人员将闲置的老四合院、会议室及临时搭建的红糖生产房改造为安置点。他和乡镇挂联干部、驻村工作队不仅为受灾群众搭建临时厨房、保障水电供应,还购买必需生活物资——肉、油、蔬菜、棉被等免费发放给受灾村民,确保转移群众“有饭吃、有地住”。他还组织卫生室医务工作者对安置点进行日常消毒,为老人和身体不适的受灾群众免费诊疗。

“每逢台风或暴雨,我半夜惊醒后第一件事就是确认群众是否安全。”龙发江说。下寨村小组组长陆泽荣回忆:“只要下雨,龙书记半夜都会打电话叫我准备转移,十分钟内他准能带着干部赶到现场。”在龙发江的带领下,堡堡寨村多次成功规避地质灾害风险,未发生一起人员伤亡事件。


中秋夜的“团圆饭”

:放弃小家守护大家






图片
图片


2025年中秋节前夕,堡堡寨村下寨村小组仍处在地质灾害隐患期。龙发江放弃与家人团聚的机会,坚守在安置点与群众共度佳节。在木厂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,他筹集一头猪和蔬菜,组织群众集体做饭,并免费发放月饼。安置点内,炊烟袅袅,笑声朗朗,受灾群众在党组织的关怀下感受到了“别样的团圆”。

“下一步,我们要把地质灾害点的群众搬迁到安全地带,让他们每年都能安心过节。”龙发江的话掷地有声。这份承诺背后,是他连续数月“白加黑”的工作状态——白天协调搬迁事宜,晚上巡查隐患点,甚至在塌方抢险后徒步数小时往返岗位。


薪火相传的“红色基因”:母子两代党员的担当




组织恢复交通.JPG


龙发江的奉献精神源于红色基因的传承。他的母亲是一名老党员,曾是堡堡寨村党总支副书记,耳濡目染下,他于2010年加入中国共产党,2018年当选村党总支书记兼村委会主任。“母亲常说,党员在任何时候、任何情况下都要冲在前面。”龙发江说。入党15年,龙发江始终谨记“为人民服务”的宗旨,不图名利,不求回报,用实际行动践行着一名共产党员的初心使命。2024年的一次深夜抢险,让他对“防患于未然”有了更深体会。当时,转移群众途中突遇塌方封路,他连夜调用装载机疏通道路,徒步往返数公里确保群众安全。此后,他推动建立“气象预警+动态巡查”机制,将转移时间从“雨中抢险”提前至“预警响应”,最大限度降低风险。


平凡岗位上的“不凡坚守”:千千万万基层党员的缩影




勘察塌方现场.jpg
劝导群众转移避险.jpg


“群众的事无小事。”这是龙发江常挂在嘴边的话。十五年党龄,七载村支书生涯,他以行动诠释着共产党员的初心:暴雨中逆行的背影、安置点里的暖心关怀、搬迁计划中的细致谋划……这些片段,构成了基层党员最真实的画像。

在马关县,龙发江一样的事迹并非孤例。正是千千万万像他一样的基层党员干部,用“舍小家为大家”的奉献,筑起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“铜墙铁壁”。他们或许没有惊天动地的壮举,却以日复一日的坚守,让党旗在基层一线高高飘扬。
   从暴雨中的紧急转移,到中秋夜的温情陪伴;从代际传承的红色信仰,到防灾机制的创新探索,龙发江用行动证明:基层共产党员的初心,写在群众的笑脸里,刻在危难时刻的担当中。

END


QQ截图20231010093312.png

记者:普绍光  吴兰会  刘艳  

通讯员:李正斌

编辑:秋天

责编:王开敏

审核:董高杰

新闻热线:0876——71332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