边关“汛”影(十六)丨安置点的暖心守护:“吃得好、住得好,我们很安心!”
当持续的强降雨侵袭马关,家园暂时蒙上阴霾,一个个紧急启用的防汛安置点,却化作了风雨中最坚实的“避风港”。这里,不仅有“有饭吃、有干净水喝、有临时安全住所、有病能得到及时医治”的硬核保障,更升腾着一种名为“家”的温暖味道,演绎着“不是亲人,胜似亲人”的动人篇章。
在南捞乡小麻栗坡村委会南亮村的临时安置点,厨房里总是热气腾腾。洗菜、切菜、生火、做饭……村民们分工协作,忙碌的身影里透着一股子韧劲与乐观。锅铲翻炒的声响成为这里最动听的旋律。




“虽然离开了家,但我们自己动手,一样能把饭菜做得热气腾腾,吃出家的味道。”一位村民朴实的话语,道出了大家共同的心声。午餐时分,当香气四溢的饭菜被端上桌,大家围坐在一起,边吃边聊,满足的笑容驱散了心中的不安。一顿又一顿简单的集体餐,却吃出了邻里相依的暖意。


“感谢党委政府!最危急的时候首先想到了我们!”这是安置点里村民们重复最多、也最真挚的话语。这份沉甸甸的信任,源于灾情发生时,南捞乡党委、政府闻“汛”而动的火速行动。从星夜调配物资、组织紧急转移,到白天逐户排查、解决实际困难,再到24小时的值守巡逻和对隐患点的不间断监测……一道道忙碌的身影,为群众筑起了一道看得见、靠得住的安全屏障。




“我们村每年都组织演练,今年险情拉响警报,群众第一时间就撤了出来。”村小组长王苏德的话揭示了“零伤亡”背后的关键——未雨绸缪的演练,在关键时刻化为了守护生命的本能。
安置点,不仅是临时的居所,更是一个微缩的“温情家园”。在这里,人与人之间的互助本能被无限放大。年轻人自然而然地接过为老人打饭、夹菜的担子;有手艺的村民拿起推剪,帮邻里理头发;女同胞们默契地聚在灶台边,用巧手和爱心烹制一餐餐暖饭……这些看似微小的举动,如涓涓细流,汇聚成一股能扛事、共渡难关的磅礴暖流。




“工作人员这么负责,我们肯定听从安排,在这儿安心歇着,绝不私自回家里添乱!”村民们的肺腑之言,是信任,更是与党委政府共克时艰的坚定盟约。
“这里就像我们临时的家。有热饭吃,有干净水喝,还有人关心。我们在这里吃得好住得好,我们很安心。”村民代永飘的这番话,是所有安置群众心声的缩影。“安心”二字,重若千钧。它是对所有付出最朴素的肯定,也是对未来生活最坚实的信心基石。




一个个温暖的细节,传递着党和政府对群众的关爱,也彰显了防汛安置工作的温度。在这个特殊时期,防汛安置点用周到细致的服务,也让群众感受到了家的温暖。
据悉,截至2025年10月3日,南捞乡累计开展风险隐患排查10轮,共排查出各类风险隐患192处;有序组织60户153名受威胁群众提前转移,成功实现2起地质灾害人员零伤亡,以实际行动守住了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底线。每一份妥善安置的背后,都是无数工作人员日夜坚守、群众守望相助的动人故事。
编辑:郑文芳
二审:王开敏
终审:王成敏
新闻热线:0876——713323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