边关“汛”影丨张坤:风雨中的坚守,基层干部抗台见真章

浏览量

在狂风暴雨的肆虐中,总有一些身影逆向而行,用担当抚平风浪,用坚守换取安宁。马关县大栗树乡副乡长张坤,便是这样一位在接连不断的台风袭击中,挺身而出、守护一方的基层党员干部。在抗击“桦加沙”“博罗依”“麦德姆”三个台风的连续战斗中,他以“时时放心不下”的责任感,践行着“人民至上、生命至上”的庄严承诺,用实际行动在防汛抗灾一线书写了一份出色的答卷。


56b06e5ec7989d2f18fae7c4f37c8ce1.jpg


01

闻“汛”而动,他是靠前指挥的“主心骨”

自“桦加沙”台风预警拉响的那一刻起,张坤的大脑弦就绷紧了。作为分管防汛和应急处置工作的副乡长,他深知“防”远胜于“救”。他立即进入临战状态,率先垂范,坚持24小时在岗值班值守,把办公室当成了“家”,把指挥调度当成了“床头柜”。台风影响期间,他建立起“两小时一调度、一研判、一报告”的高效工作机制。夜深人静时,乡应急指挥室的灯总是亮着,常常能看到他通红的双眼紧盯着雷达云图和各村(社区)汇报的数据,电话一个接一个地打往各村(社),迅速汇总雨情、水情、险情、灾情,确保各类信息上传下达准确无误,为上级科学决策提供了最及时、最坚实的一线支撑。同事们都感慨:“有张坤副乡长在,我们心里就有底!”


d284e7f604e31740d929c4fef9b83501.jpg


02

心系百姓,他是保障民生的“贴心人”

“群众的安危冷暖,是天大的事。”张坤不仅是这样想的,更是这样做的。在组织危险区域群众转移后,他立刻将工作重心转移到安置保障上。他反复核对应急物资储备,精确计算需求缺口,为了给受灾群众争取到最急需的物资,他不停地向上级部门沟通、协调,电话打到发烫,报告写到深夜。累计成功申请、协调到位帐篷9顶、棉被28床、床上用品28套、折叠床41张、床垫28张。当一批批物资以最快速度发放到受灾群众手中,确保大家有安全住所、有保暖衣被、有基本生活保障时,他疲惫的脸上才露出一丝欣慰的笑容。这份“迫不及待”的奔走,传递的正是党委政府对人民群众最深切的关怀。


图片


03

向险而行,他是排查隐患的“排头兵”

“脚上沾满泥土,心中才有底数。”张坤坚信,最大的安全来自对风险隐患的彻底排查。台风期间,他身先士卒,组织带领乡、村两级干部和应急队员,顶风冒雨,踏着泥泞,深入全乡地质灾害隐患点、山塘水库、低洼易涝区、危旧房屋。累计行程数百公里,细致排查各类风险隐患点195处。每至一处,他都细致勘察,现场研判风险等级。对于需要紧急处置的,他当即下令设立醒目的警戒标识;对于需要持续监控的,他果断安排专人24小时值守观察,确保一有异动,立即报告。“这个边坡土松了,快拉警戒线!”“这户老人还没转移,我再去劝!”这些成了他在一线说得最多的话。正是这种“钉钉子”般的实干精神,织就了一张严密的防汛安全网,将潜在危险化解于未萌。


ddd2438c1442a66d429e5cb7b8579163.jpg


04

连续奋战,他是守护“零伤亡”的“实干家”

面对“三台”接连来袭的严峻考验,张坤发扬了不怕疲劳、连续作战的顽强作风。连续十数个日夜,他几乎未曾解衣而卧,声音沙哑了,眼里布满血丝,却始终斗志昂扬。他的身影,不是出现在指挥调度中心,就是奔波在抢险排查一线。正是凭借这种“关键时刻冲得上去、危难关头豁得出来”的奉献与担当,他与全乡干部群众一同,筑起了一道抗击台风的钢铁长城,最终成功实现了危险区域人员“零伤亡”的硬目标,最大程度地守护了全乡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。

风雨见证初心,危难彰显担当。张坤在抗击台风斗争中的突出表现,生动诠释了一名新时代基层党员干部的实干作风和奉献精神。他是在平凡岗位上默默耕耘的“老黄牛”,更是关键时刻挺身而出的“急先锋”,他用实际行动证明,基层干部是人民群众最可信、最可靠的贴心人和守护者。


END


QQ截图20231010093312.png

来源:大栗树乡党政办

编辑:杨耘

二审:王开敏

终审:王成敏

新闻热线:0876——7133230